骨鯁在喉

成語拼音

gǔ gěng zài hóu

骨鯁在喉成語解釋

鯁魚刺。魚骨頭卡在喉嚨裏。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典故出處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成語典故

但近來作文,避忌已甚,有時如骨鯁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爲人所憎。★《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

成語造句

這件事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就像有骨鯁在喉一般難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常常充滿着各種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利益糾葛。 有一位忠誠耿直的大臣,名叫李義。他心懷國家和百姓,對於朝堂上一些不公之事和不良之風,總是直言不諱地指出。 一次,皇帝欲推行一項政策,這項政策看似有利於朝廷的財政收入,實則會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其他大臣們要麼沉默不語,要麼阿諛奉承,紛紛表示贊同。唯有李義站了出來,他當着皇帝和衆大臣的面,詳細地闡述了這項政策的弊端,以及可能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他的言辭懇切而堅定,毫不畏懼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的後果。 皇帝聽後,心中雖有不悅,但也明白李義所言非虛。然而,一些與李義不和的大臣卻趁機在皇帝耳邊進讒言,說李義故意違抗皇命,擾亂朝堂秩序。皇帝心中有所動搖,但念在李義往日的功績和忠誠上,並未對他加以責罰。 可是,這件事卻讓李義陷入了困境。那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們開始處處排擠他,讓他在朝堂上舉步維艱。李義心中倍感委屈和無奈,但他的性格使然,讓他無法對那些不公之事視而不見。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義心中的憤懣和無奈就像一根魚刺般骨鯁在喉,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他深知自己的處境艱難,但依然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則。 終於有一天,皇帝再次面臨一個重大決策,而這個決策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李義再次挺身而出,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一次,皇帝被他的真誠和智慧所打動,採納了他的建議,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危機。 隨着時間的推移,皇帝逐漸意識到李義的可貴之處,對他越發信任和倚重。而李義也始終如一地保持着那份忠誠和耿直,繼續爲國家和百姓盡心盡力。他骨鯁在喉的那種執着和堅守,成爲了朝堂之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也爲後人所傳頌和敬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不公和錯誤時,我們要有像李義一樣骨鯁在喉的勇氣和堅持,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爲了真理和正義而勇敢發聲。儘管可能會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最終的堅持往往會換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骨鯁在喉-成語圖片

骨鯁在喉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