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而動
成語拼音
- guān jī ér dòng
觀機而動成語解釋
- 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後行動。
典故出處
- 《周易·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戰場上,將領們需要冷靜判斷局勢,不能盲目衝鋒,而是要等待合適的時機,觀機而動,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鄭國的諸侯國。鄭國內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名爲祭足。
當時鄭國的局勢較爲複雜,周邊各國勢力此消彼長。祭足善於觀察局勢,分析各方的動向和意圖。
有一次,鄭國與鄰國衛國產生了一些摩擦,衛國似乎有興兵攻打鄭國的跡象。祭足沒有貿然行動,而是密切關注着衛國的一舉一動,收集各種情報,分析衛國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意圖。
與此同時,祭足也在觀察其他諸侯國的態度和行動。他知道在這複雜的局勢中,一個小小的決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和深入分析,祭足發現衛國國內其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他們的軍事行動並非鐵板一塊。而且其他諸侯國也並不希望看到鄭國和衛國陷入大規模的戰爭,這可能會打破地區的平衡。
在掌握了這些關鍵信息後,祭足認爲時機已到,果斷地向鄭國國君進言,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策略。鄭國根據祭足的建議,巧妙地與衛國進行周旋,通過外交手段和一些策略性的行動,成功地化解了這次危機,避免了一場大戰。
祭足這種善於觀察時機、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採取行動的智慧,被人們所稱讚。他的故事也被後人傳頌,成爲了“觀機而動”這一成語的典型事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和重要的決策時,不能盲目行動,而要像祭足一樣,耐心地觀察和分析,等待最佳的時機,然後果斷地採取行動,這樣才能在各種複雜的局面中把握主動,取得更好的結果。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只有充分了解局勢,把握時機,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實現目標。
觀機而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