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撈月
成語拼音
- hǎi zhōng lāo yuè
海中撈月成語解釋
- 比喻勞而無功,白費氣力。
典故出處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臨安府也沒奈何,只得行個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轎伕,卻又不知姓名住址,無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成語典故
- 這點如不弄明瞭,簡直等於是海中撈月一樣了。★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二
成語造句
- 明明知道成功的希望渺茫,他還執意去做,這無異於海中撈月。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漁村,村子裏住着一羣勤勞善良的漁民。其中有一個叫阿明的年輕漁夫,他性格開朗,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憧憬。
有一天,阿明和夥伴們出海捕魚,經過一整天的勞作,收穫頗豐。在返程的途中,他們看到海面上倒映着一輪皎潔的明月,那美麗的景象讓阿明看得入了迷。他突然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要是能把那水中的月亮撈起來該多好啊。
回到村子後,阿明滿腦子都是那海中月亮的影子,他茶不思飯不想,一心只想着如何去撈月。他的行爲舉止變得很奇怪,大家都不明白他怎麼了。阿明的父親見他如此癡迷,便問他原因。阿明如實相告,父親聽後哭笑不得,說道:“孩子啊,那水中的月亮只是虛幻的倒影,怎麼可能撈得起來呢?”
可是阿明根本聽不進去,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他開始準備各種工具,還製作了一個長長的網兜,想要去撈那水中的月亮。他白天黑夜地守在海邊,不斷嘗試,卻一次次地失敗。
村裏的人們看到阿明如此執着,都紛紛搖頭嘆息,覺得他是在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如同猴子撈月一般。《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中記載:“伽屍國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俱至大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曰:‘月今日死,落於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未幾,樹枝中斷,一切獼猴墮井水中。”
阿明不正是像那些猴子一樣,在追求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嗎?但阿明依然不放棄,他始終覺得自己只差一點點就能成功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阿明的身體日漸消瘦,他的努力依然沒有任何結果。終於,有一天,阿明累倒在了海邊。當他醒來時,看到父親守在他的身旁,眼中滿是擔憂和心疼。
父親再次對他說:“孩子,放棄吧,那只是一個虛幻的景象,不可能撈到的。”這一次,阿明似乎明白了父親的話,他看着那依舊在海面上搖曳的月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愚蠢和執着,明白了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那海中撈月,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只是徒勞。從那以後,阿明不再執着於撈月,他重新迴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和夥伴們一起出海捕魚,過上了平靜而又幸福的日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和判斷,不要去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只會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海中撈月-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