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唱
成語拼音
- hé ér bù chàng
和而不唱成語解釋
- 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典故出處
- 《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激烈的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他卻一直保持沉默,和而不唱。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衛國的諸侯國。衛國有一位智者名爲甯武子。
甯武子在衛國的朝堂上歷經了數代君王的更替。在衛文公時期,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甯武子積極進言獻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衆人共同爲國家的繁榮而努力,他的智慧和謀略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賞。
然而,到了衛成公時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化。衛成公昏庸無道,聽信讒言,政治變得混亂不堪。在這樣的環境下,甯武子深知直言進諫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禍端,但他又不能完全坐視不理。於是,他選擇了一種看似沉默的方式來應對。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地發表意見和主張,而是默默地觀察局勢,在關鍵時刻給予一些委婉的建議和引導。他表面上順應着衛成公和那些奸臣的意願,不與之公然對抗,但內心卻保持着清醒和堅定。
很多人不理解甯武子的這種做法,認爲他變得怯懦了。但實際上,甯武子是在以一種“和而不唱”的智慧來保護自己和國家。他明白在這樣惡劣的政治環境下,過於強硬地唱反調只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而無法真正改變局勢。他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用一種更爲巧妙和溫和的方式來推動國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甯武子正是秉持着這樣的君子之道,在複雜的政治局面中保持着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同時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紛爭。他的這種做法,不僅爲自己贏得了生存的空間,也爲衛國在艱難時期保留了一份希望和力量。
後來,衛國的局勢逐漸好轉,甯武子的智慧和隱忍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尊重。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和而不唱”的深刻內涵,成爲了後世人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一定要一味地強硬對抗,有時候採取一種更爲柔和、智慧的方式,反而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在複雜的社會和人際關係中,學會“和而不唱”,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保持自己的立場和尊嚴,同時也爲和諧與進步做出貢獻。
和而不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