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然而怒

成語拼音

hè rán ér nù

赫然而怒成語解釋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樣子。

典故出處

《漢書·枚乘傳》漢知吳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後漢書·張皓傳》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成語典故

監戎者以聞。上赫然大怒,命大將職正其罪。★唐·皮日休《白門表》

成語造句

他聽到那番不實的指責後,赫然而怒,當場駁斥了對方。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大臣叫子產,他以智慧和果斷而聞名。 當時,鄭國的鄰國衛國是一個較爲強大的國家。有一次,鄭國和衛國因爲邊界的一些土地問題產生了爭端。衛國派出使者來到鄭國,態度傲慢無禮,言辭中充滿了挑釁和威脅。 鄭國的國君聽聞衛國使者的話語後,頓時火冒三丈,赫然而怒。他準備立刻召集軍隊,與衛國一決高下。但子產得知此事後,趕忙進宮勸諫國君。 子產對國君說:“大王,切不可意氣用事。衛國雖然無理,但我們此時貿然出兵,勝算並不大。戰爭一旦開啓,受苦的是百姓,國家也會陷入動盪。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尋求更妥善的解決辦法。”國君聽了子產的話,逐漸冷靜下來,但心中的怒火依然難以平息。 子產繼續分析道:“我們可以先通過外交途徑與衛國溝通,闡明我們的立場和底線。同時,加強國內的防守,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以我們鄭國的實力和智慧,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僅僅依靠武力。”國君最終採納了子產的建議,沒有立刻發動戰爭。 子產親自負責與衛國的外交交涉,他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經過多輪艱難的談判,衛國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做出了讓步,雙方成功解決了邊界爭端,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 鄭國也因此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家得以繼續穩定發展。子產的冷靜和智慧,讓鄭國在這次危機中化險爲夷。而國君也從這件事中明白了,遇到事情不能僅憑一時的怒氣就做出衝動的決定,要像子產一樣冷靜思考,權衡利弊,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面對挑釁和困難時,不能輕易地被情緒左右,赫然而怒可能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我們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用智慧和謀略去應對,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成就一番事業。正如古人云:“每臨大事有靜氣。”只有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我們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自己的目標。

赫然而怒-成語圖片

赫然而怒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