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制人

成語拼音

hòu fā zhì rén

後發制人成語解釋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典故出處

《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成語典故

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成語造句

在這場競爭中,起初他處於劣勢,但他冷靜觀察,耐心等待時機,最終實現了後發制人,成功反超對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中,有一位年輕而睿智的將領叫李明。當時,這個諸侯國面臨着來自周邊強國的威脅,戰爭的陰影籠罩着整個國家。 鄰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地來襲,他們裝備精良,人數衆多。李明所率領的軍隊在一開始處於明顯的劣勢,許多人都主張立刻出擊,與敵人正面交鋒,試圖阻止敵人的進攻。然而,李明卻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爲此時貿然出擊並非明智之舉。他對士兵們說:“我們現在力量還不夠強大,不能輕舉妄動。我們要等待時機,積蓄力量,做到後發制人。” 於是,李明帶領軍隊採取了堅守的策略,利用地形優勢和防禦工事抵禦敵人的進攻。敵人一開始氣勢很盛,不斷髮起攻擊,但都被李明的軍隊頑強地擋了回去。 在堅守的過程中,李明積極訓練士兵,提高他們的戰鬥能力,同時也不斷收集情報,瞭解敵人的弱點。隨着時間的推移,敵人的攻勢逐漸減弱,他們的物資供應也開始出現問題。 李明敏銳地察覺到時機已經成熟,他果斷地率領軍隊出擊。此時的敵人已經疲憊不堪,而李明的軍隊則士氣高昂。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李明的軍隊發揮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一舉擊敗了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場戰役讓李明聲名遠揚,他的後發制人的策略也被人們廣爲傳頌。後來,在面對其他的挑戰時,李明依然堅持這種策略,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實力,等待最佳的時機,然後給予敵人致命一擊。正如《荀子·議兵》中所說:“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李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詮釋了後發制人的精髓,爲國家的安定和繁榮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歷史的長河中,後發制人這一策略被許多人所運用。它不僅僅適用於戰爭,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都有着重要的意義。它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要急於求成,而是要保持冷靜,積蓄力量,等待最合適的時機,從而實現最終的勝利。

後發制人-成語圖片

後發制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