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熱
成語拼音
- hū lěng hū rè
忽冷忽熱成語解釋
- 指時而冷靜,時而感情衝動,情緒不穩定。
典故出處
-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靜的,而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於是忽冷忽熱,弄得頭昏。”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感情中,對方時而熱情似火,時而冷漠如冰,這種忽冷忽熱的態度讓人難以捉摸,也無法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安國中有一位大臣名叫張睿。
張睿在官場中可謂是左右逢源,他善於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人物來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爲。在面對上級時,他時而表現得極爲熱情,阿諛奉承,想盡辦法討好;時而又變得異常冷漠,對上級的需求和指示不理不睬。
有一次,安國的國王決定推行一項重要的改革政策。在初期,張睿覺得這項政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於是他對國王和這項政策表現得極爲熱情,積極地在朝中鼓吹和支持,還主動提出了一些看似不錯的建議,贏得了國王的讚賞。然而,隨着改革的推進,一些利益集團開始反對這項政策,張睿發現風向有所變化,爲了不惹麻煩上身,他立刻轉變了態度,對這項政策變得忽冷忽熱。在公開場合,他不再積極支持,甚至偶爾還會暗中使絆子。
這種忽冷忽熱的態度不僅在對待政策上,在對待同僚時也是如此。他與一位名叫李華的大臣原本關係不錯,當李華得勢時,張睿對他熱情無比,天天與他稱兄道弟,時常一起飲酒作樂。可後來李華不小心觸怒了國王,失勢被貶,張睿的態度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對李華避之不及,彷彿從不認識一般。
張睿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和質疑,但他卻不以爲意,依舊我行我素。他認爲自己的這種處世之道能夠讓他在官場中屹立不倒,獲取更多的利益。然而,久而久之,他的名聲越來越差,人們對他的這種反覆無常、忽冷忽熱的行爲深感厭惡。
最終,國王也察覺到了張睿的問題。在一次朝會上,國王當衆斥責了張睿的行爲,指出他這種沒有原則、忽冷忽熱的態度是對國家和朝廷的不負責。張睿羞愧難當,卻也無力辯駁。從此,他在朝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爲了衆人唾棄的對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有堅定的原則和立場,不能像張睿這樣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否則,最終只會自食惡果,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們應該以真誠和堅定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不是像張睿這樣見風使舵、搖擺不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穩健。
忽冷忽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