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溫聽厲
成語拼音
- jí wēn tīng lì
即溫聽厲成語解釋
- 後以之稱面受尊者的教誨。
典故出處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成語典故
- 不得即溫聽厲,良以爲歉。★宋·胡繼宗《書言故事·會遇》
成語造句
- 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方式恰到好處,該嚴格的時候一絲不苟,該溫和的時候春風化雨,真正做到了即溫聽厲。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他有一位臣子名叫子夏。
子夏是一位非常有學問和智慧的人。他教導學生時,態度既溫和又嚴格。有一次,子夏的學生們前來請教他問題。子夏耐心地傾聽着他們的每一個疑問,用溫和的語氣爲他們解答,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中的困惑漸漸消散。然而,當涉及到一些原則性問題或者學生們出現錯誤時,子夏就會變得非常嚴厲,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們的錯誤,要求他們必須改正,以避免重蹈覆轍。
這種即溫聽厲的教學方式,讓子夏的學生們既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與呵護,又明白了學習和做人的嚴肅性。他們在子夏的教導下,學業日益精進,品德也越發高尚。
當時,衛國的朝堂上也存在着各種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有些大臣主張採取溫和的政策來治理國家,以穩定民心;而另一些大臣則認爲應該嚴厲地推行法規,以確保國家的秩序和安全。衛靈公在面對這些分歧時,常常會想起子夏的即溫聽厲。他意識到,治理國家也需要像子夏教導學生一樣,在某些時候要溫和地對待百姓,關心他們的生活和需求;而在另一些時候,則必須嚴厲地執行法律,不容有絲毫的懈怠和放縱。
在衛靈公的治理下,衛國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百姓們既感受到了國君的關懷,也對國家的法規心生敬畏。
子夏的即溫聽厲不僅影響了他的學生和衛國的朝堂,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種理念成爲了後世教育和治理的重要參考,提醒着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溫和與嚴厲兩種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正如《論語》中所說:“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正是對即溫聽厲的一種深刻詮釋。子夏用他的行動和智慧,爲後人展示瞭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好溫和與嚴厲的尺度,實現教育和治理的完美結合。在歲月的流轉中,即溫聽厲這個成語也成爲了人們對於一種理想教育和管理方式的概括和讚譽,激勵着人們不斷追求智慧和平衡的處世之道。
即溫聽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