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拼音
-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既來之,則安之成語解釋
- 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典故出處
- 《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典故
- 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住下再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
成語造句
-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既然無法改變,那就既來之,則安之,以平和的心態去應對。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康子想要攻打顓臾。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他們將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非常生氣,他嚴厲地批評了冉有和子路,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顓臾,從前先王讓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爲什麼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辯解說:“是季康子想要這麼做,我們兩人都不願意。”
孔子更加憤怒地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擔任那職位。’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扶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爲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爲之辯解的人。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你們兩人輔佐季康子,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內部啊。”
在這個故事中,孔子強調了對於已經到來的人或事,應該讓他們安心,而不是通過不恰當的方式去對待。“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後來就被廣泛應用,用來表達一種對待已經出現的情況或來到身邊的人,要以平和、接納的態度去應對,使其能夠安心、穩定下來的智慧和理念。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新的情況和人,這時就需要我們秉持這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以寬容、理解和積極的心態去處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變化,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從容。
既來之,則安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