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不中禮

成語拼音

jiǎn bù zhòng lǐ

儉不中禮成語解釋

指節省太過而不合於禮。

典故出處

《詩經·唐風·蟋蟀序》《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之。”

成語典故

珪既儉不中禮,時論以是少之。★《舊唐書·王珪傳》

成語造句

他平日裏的節省已經到了一種極端的程度,甚至儉不中禮,讓周圍人都感到有些難以接受。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晏嬰的人,他是齊國的名相。晏嬰以其節儉和智慧而聞名。 晏嬰雖然身居高位,但他的生活卻極爲簡樸。他住的房子十分簡陋,喫的食物也很普通,穿的衣服更是樸素無華。有一次,齊王看到晏嬰的穿着如此寒酸,便打算賞賜給他一些華麗的衣服和珍貴的財物,但晏嬰堅決推辭了。 晏嬰認爲,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如果節儉過度而不符合禮儀,那也是不可取的。他覺得在一些重要的場合,還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不能因爲過於節儉而失了大體。 有一次,齊國舉行盛大的宴會,各國的使節和大臣都紛紛盛裝出席。晏嬰依然穿着他那身樸素的衣服前往。其他大臣看到晏嬰的打扮,都暗地裏嘲笑他過於寒酸,不懂禮儀。然而,晏嬰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這樣做並沒有違背禮儀的本質。 在晏嬰看來,真正的禮儀不是通過華麗的服飾和奢侈的物品來體現的,而是通過內在的品德和行爲舉止。他堅持自己的節儉作風,同時也努力在各種場合中做到舉止得體,不失禮節。 晏嬰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爭議。有些人認爲他是故作清高,故意與衆不同;而另一些人則十分敬佩他的品德和堅持。 歷史上,像晏嬰這樣注重內在品質而不過分追求外在奢華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明白,儉樸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儉不中禮”,要在節儉與禮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晏嬰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節儉與禮儀的關係,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廣爲傳頌。他的這種理念和行爲,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人們明白,在追求美德的道路上,不能走極端,要兼顧各個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品德高尚,行爲得體。 時至今日,晏嬰的這種觀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倡導節儉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必要的禮儀和規範,要做到既儉樸又不失大體,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現出良好的素養和形象。

儉不中禮-成語圖片

儉不中禮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