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不中礼

成语拼音

jiǎn bù zhòng lǐ

俭不中礼成语解释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典故出处

《诗经·唐风·蟋蟀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

成语典故

珪既俭不中礼,时论以是少之。★《旧唐书·王珪传》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的节省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甚至俭不中礼,让周围人都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晏婴的人,他是齐国的名相。晏婴以其节俭和智慧而闻名。 晏婴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生活却极为简朴。他住的房子十分简陋,吃的食物也很普通,穿的衣服更是朴素无华。有一次,齐王看到晏婴的穿着如此寒酸,便打算赏赐给他一些华丽的衣服和珍贵的财物,但晏婴坚决推辞了。 晏婴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节俭过度而不符合礼仪,那也是不可取的。他觉得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不能因为过于节俭而失了大体。 有一次,齐国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国的使节和大臣都纷纷盛装出席。晏婴依然穿着他那身朴素的衣服前往。其他大臣看到晏婴的打扮,都暗地里嘲笑他过于寒酸,不懂礼仪。然而,晏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并没有违背礼仪的本质。 在晏婴看来,真正的礼仪不是通过华丽的服饰和奢侈的物品来体现的,而是通过内在的品德和行为举止。他坚持自己的节俭作风,同时也努力在各种场合中做到举止得体,不失礼节。 晏婴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故作清高,故意与众不同;而另一些人则十分敬佩他的品德和坚持。 历史上,像晏婴这样注重内在品质而不过分追求外在奢华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明白,俭朴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俭不中礼”,要在节俭与礼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晏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节俭与礼仪的关系,他的故事也被后世广为传颂。他的这种理念和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明白,在追求美德的道路上,不能走极端,要兼顾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品德高尚,行为得体。 时至今日,晏婴的这种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倡导节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必要的礼仪和规范,要做到既俭朴又不失大体,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良好的素养和形象。

俭不中礼-成语图片

俭不中礼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