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幾而作

成語拼音

jiàn jī ér zuò

見幾而作成語解釋

幾通機”,時機;作行動。指抓住有利時機及時採取行動。

典故出處

《周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成語典故

知其後來必不可支持,故亦須見幾而作可也。★宋·朱熹《朱子語類》第44卷

成語造句

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他總是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商機,做到見幾而作,從而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范蠡的人,他智慧超羣,眼光敏銳。 范蠡最初輔佐越王勾踐,在勾踐被吳國打敗後,他不離不棄,與勾踐一同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謀劃,越國終於重新崛起,一舉擊敗了吳國,勾踐得以報仇雪恥。 然而,在越國取得輝煌勝利之後,范蠡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潛在的危機。他深知勾踐此人可共患難卻難同富貴,此時的榮耀和權勢可能會在未來帶來災禍。於是,范蠡當機立斷,決定離開越國。他的好友文種不理解他的行爲,范蠡便勸說文種也早日離開,但文種猶豫不決,最終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 范蠡帶着家人悄然離去,開始了新的生活。他輾轉來到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辛勤勞作,經營商業。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勤勞,很快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並不貪戀財富,又將大部分錢財散發給了貧困的百姓。 范蠡的一生,可謂是見幾而作的典範。他能夠根據形勢的細微變化,敏銳地察覺到潛在的機遇和危險,並果斷地採取行動。這種遠見卓識和果斷決策的能力,讓他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遊刃有餘,收穫成功。 正如《周易》中所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范蠡正是這樣一位能夠及時洞察先機、果斷行動的君子。他的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時,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善於發現機會,同時也要有勇氣和決心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陷入困境和危險之中。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都以范蠡爲榜樣,努力培養自己見幾而作的能力,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見幾而作-成語圖片

見幾而作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