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志辱身
成語拼音
- jiàng zhì rǔ shēn
降志辱身成語解釋
-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典故出處
- 《論語·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成語典故
- 怪不得我問他做甚事,他不肯說,說怕辱沒了師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這等事,正是爲人所不能爲呢!★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成語造句
- 他爲了一時的利益,做出了許多違背原則的事,這種降志辱身的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夷。伯夷本是孤竹國國君的長子,他品德高尚,才華出衆。孤竹國國君年老時,想立小兒子叔齊爲繼承人,便囑託伯夷要照顧好弟弟。後來國君去世,叔齊認爲長幼有序,應該由兄長伯夷繼承君位,然而伯夷堅決不肯,他認爲父親的遺命不可違背,於是離開了孤竹國。叔齊見狀,也不願違背父親的意願,便也追隨伯夷而去。
兩人結伴而行,四處遊歷。當時,商朝正走向衰落,而周部落卻日益強盛。伯夷和叔齊聽聞西伯侯姬昌善於養老,便決定前往投奔。然而當他們到達時,西伯侯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正準備興兵討伐商朝。伯夷和叔齊認爲周武王的行爲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於是上前攔住周武王的馬,勸諫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周武王的左右將士欲對他們動武,姜子牙趕忙制止,說:“此義人也。”周武王便沒有理會他們,繼續率領軍隊前進。
商朝最終被周武王所滅,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齊恥於成爲周朝的臣民,他們隱居在首陽山,靠采薇爲生。他們寧肯餓死也不願降志辱身,向周朝屈服。他們堅守着自己的道義和原則,雖生活困苦卻毫不後悔。
在歷史的長河中,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不衰,他們成爲了堅守氣節、不向權勢低頭的典範。“降志辱身”這個成語,正是提醒人們在面對困境和誘惑時,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尊嚴,以免遭受恥辱和損害。就如伯夷和叔齊,他們寧願過着艱苦的生活,也絕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侮辱自己的身份去迎合世俗。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在複雜的世界中,堅守正道的重要性。儘管他們的行爲在當時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他們的氣節和高尚品德卻成爲了永恆的光輝,照耀着歷史的天空。
降志辱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