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志辱身
成语拼音
- jiàng zhì rǔ shēn
降志辱身成语解释
-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典故出处
- 《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成语典故
- 怪不得我问他做甚事,他不肯说,说怕辱没了师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这等事,正是为人所不能为呢!★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成语造句
- 他为了一时的利益,做出了许多违背原则的事,这种降志辱身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夷。伯夷本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他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孤竹国国君年老时,想立小儿子叔齐为继承人,便嘱托伯夷要照顾好弟弟。后来国君去世,叔齐认为长幼有序,应该由兄长伯夷继承君位,然而伯夷坚决不肯,他认为父亲的遗命不可违背,于是离开了孤竹国。叔齐见状,也不愿违背父亲的意愿,便也追随伯夷而去。
两人结伴而行,四处游历。当时,商朝正走向衰落,而周部落却日益强盛。伯夷和叔齐听闻西伯侯姬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投奔。然而当他们到达时,西伯侯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正准备兴兵讨伐商朝。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于是上前拦住周武王的马,劝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周武王的左右将士欲对他们动武,姜子牙赶忙制止,说:“此义人也。”周武王便没有理会他们,继续率领军队前进。
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耻于成为周朝的臣民,他们隐居在首阳山,靠采薇为生。他们宁肯饿死也不愿降志辱身,向周朝屈服。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和原则,虽生活困苦却毫不后悔。
在历史的长河中,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他们成为了坚守气节、不向权势低头的典范。“降志辱身”这个成语,正是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以免遭受耻辱和损害。就如伯夷和叔齐,他们宁愿过着艰苦的生活,也绝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侮辱自己的身份去迎合世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正道的重要性。尽管他们的行为在当时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他们的气节和高尚品德却成为了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历史的天空。
降志辱身-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