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雷不及掩耳
成語拼音
-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捷雷不及掩耳成語解釋
- 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戰場上,敵軍的突襲迅猛無比,讓我方的防禦還沒來得及反應,真可謂是捷雷不及掩耳。
成語故事
- 你想說的成語應該是“迅雷不及掩耳”。以下是根據該成語創作的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兩個諸侯國常年紛爭不斷。其中一個諸侯國的國王野心勃勃,妄圖擴張領土,征服周邊國家。
一日,這位國王召集了他最精銳的部隊,準備對鄰國發動一場突然襲擊。他精心策劃了這次行動,企圖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鄰國的防線,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當他的軍隊悄悄逼近鄰國邊境時,一切都還看似風平浪靜。然而,鄰國的一位將軍通過細緻的偵察和敏銳的直覺,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危險。他深知對方此次行動的突然性和危險性,於是趕緊向國王稟報,並迅速組織起防禦力量。
就在那野心勃勃的國王下令進攻的那一刻,鄰國的軍隊已經嚴陣以待。戰鬥瞬間打響,雙方陷入了激烈的廝殺。但由於鄰國提前有了準備,進攻方的優勢並沒有像他們國王預期的那樣明顯。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進攻方的軍隊發現他們陷入了困境。原本計劃中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並沒有完全實現,反而被對方頑強地抵抗住了。
《六韜·龍韜·軍勢》中曾言:“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此次行動正應了這句話,計劃雖好,但現實卻充滿變數。這位國王過於自信自己的策略,以爲能夠憑藉突然襲擊一舉獲勝,卻忽略了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以及對手的應對能力。
最終,這場戰爭並沒有如國王所願以輕鬆的勝利收場。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那個妄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獲取勝利的國王,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和決策。這次事件成爲了兩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任何計劃都需要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不可盲目自信和冒進。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提醒着後人要保持謹慎和智慧,莫要重蹈覆轍。
捷雷不及掩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