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長補短

成語拼音

jié cháng bǔ duǎn

截長補短成語解釋

截取長的,補充短的。比喻用長處補短處。

典故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

成語典故

迨工員報銷,截長補短,蘄合成例,言官以浮冒入奏。★《清史稿·姚祖同傳》

成語造句

我們在分配資源時,應該學會靈活調整,就像裁縫量體裁衣一樣,截長補短,以達到最優的效果。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安國。安國的國王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遠見的君主。 有一年,安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國王心急如焚,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其中一位大臣提議道:“陛下,我們可以向鄰國樑國借糧,以解燃眉之急。”國王皺起眉頭說:“梁國與我們雖無大的衝突,但也並非親密友好,他們會願意借糧給我們嗎?”大臣回答:“我們可以拿出一些珍貴的寶物去交換糧食,也許他們會答應。”國王思索片刻後,同意了這個提議。 於是,安國派出使者帶着寶物前往梁國。梁國國王見到安國使者帶來的寶物,心中十分歡喜,但他卻故意刁難說:“你們帶來的寶物雖好,但還不足以換取我們這麼多的糧食。除非你們能再拿出一些別的東西來。”使者無奈,只能返回安國向國王稟報。 國王聽後,陷入了沉思。這時,另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陛下,我們可以將我們的一些優勢和長處與梁國分享,比如我們精湛的手工藝技術,也許可以打動他們。”國王眼睛一亮,說道:“這倒是個好辦法,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長處去彌補寶物的不足,截長補短,與梁國達成交易。” 隨後,安國國王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梁國,使者向梁國國王詳細闡述了安國的手工藝技術以及願意與梁國分享的誠意。梁國國王經過考慮,最終同意了借糧給安國。安國順利地借到了糧食,度過了旱災危機。 經過這次事件,安國國王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能只依靠單一的方法或資源,而是要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去彌補不足和短處,通過截長補短的方式來實現目標。同時,他也更加註重與鄰國的友好關係,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隨着時間的推移,安國在國王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繁榮富強,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而“截長補短”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提醒着人們要懂得靈活運用各種資源和優勢,以實現更好的發展和進步。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保持智慧和勇氣,善於截長補短,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走向成功的道路。

截長補短-成語圖片

截長補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