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公行私

成語拼音

jiè gōng xíng sī

借公行私成語解釋

借公事的名義謀取私利。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某些官員在其位不謀其職,反而借公行私,這種行爲嚴重損害了公衆的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

成語故事

以下是一個關於“借公行私”的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有一位官員名叫張權。張權自幼聰慧,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仕途上步步高昇。 起初,張權爲官還算清正,一心想着爲百姓謀福祉。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權力的增長,他的內心逐漸發生了變化。一次,朝廷下令修建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用於灌溉農田,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張權被任命負責這項工程。 在工程進行過程中,張權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他開始心生貪念,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暗中與一些不法商人勾結。他在採購工程材料時,故意選擇那些與他有利益關聯的供應商,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購買材料,從中獲取鉅額回扣。同時,他還在工程的賬目上做手腳,虛報開支,將大量的公款揣進自己的腰包。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工程的名義,徵調大量百姓無償勞動,使得百姓們怨聲載道。他完全不顧工程的質量和進度,一心只想着如何中飽私囊。 張權的所作所爲引起了一些正直官員的注意,他們紛紛上書朝廷,揭露張權“借公行私”的行徑。朝廷得知後,大爲震怒,立即派遣欽差大臣進行調查。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張權的種種劣跡被一一揭露。 最終,張權被革職查辦,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的行爲不僅損害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也讓自己身敗名裂。這個故事警示後人,爲官者切不可“借公行私”,必須堅守廉潔奉公的原則,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否則必將受到歷史的審判和人民的唾棄。正如《禮記》中所記載:“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爲官者只有秉持公正、廉潔,才能真正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我們應當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時刻保持警醒,無論在何種崗位上,都要堅決抵制“借公行私”的行爲,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良好秩序。

借公行私-成語圖片

借公行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