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諷今

成語拼音

jiè gǔ fěng jīn

借古諷今成語解釋

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借古諷今,鍼砭時弊,是雜文的主要特點。

成語造句

在這部文學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歷史事件和人物,看似在講述過去,實則是借古諷今,對當下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心懷壯志的文人叫李逸。他生活在一個表面繁榮,實則暗含諸多問題的時期。當時的朝政被一些奸臣所把持,他們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 李逸看到這些亂象,心中十分憤慨。他深知直接指出這些問題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禍端,但他又不忍看着國家和人民繼續受苦。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那就是借古諷今。 他開始撰寫一些故事,這些故事表面上是在講述古代的事情,但實際上處處影射着當下的社會現實。比如,他寫了一個關於古代某個昏君因爲聽信奸臣之言而導致國家衰敗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詳細描述了昏君的種種荒唐行爲以及百姓所遭受的苦難,而這些與當下的情形竟是如此相似。 李逸的這些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百姓們看後都心領神會,他們明白李逸的真正用意。而那些奸臣們得知後,自然是十分惱怒,他們想要加害李逸。但由於李逸的故事並沒有直接提及他們,他們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然而,奸臣們並沒有善罷甘休,他們不斷地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試圖抹黑李逸。皇帝一開始並不相信,但隨着奸臣們的不斷挑撥,皇帝也漸漸對李逸產生了懷疑。 最終,李逸還是被奸臣們抓住了把柄,被打入了大牢。但他並沒有後悔自己的行爲,因爲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國家和人民。在牢中,他依然堅持着自己的信念,繼續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期望。 雖然李逸最終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成爲了人們借古諷今的典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試圖喚起人們對現實的關注和反思,爲國家的未來指明瞭方向。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不公和黑暗時,我們可以通過巧妙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面臨困難和危險,也不能放棄對正義的追求。借古諷今,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手法,更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勇敢抗爭。

借古諷今-成語圖片

借古諷今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