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寸退尺
成語拼音
- jǐn cùn tuì chǐ
進寸退尺成語解釋
- 進一寸,退一尺。比喻得到的少,失掉的多。
典故出處
- 《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成語典故
- 薄命不幸,動遭讒謗,進寸退尺,卒無所成。★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
成語造句
- 在談判桌上,對方總是採取進寸退尺的策略,試圖獲取更多利益,這讓我方十分謹慎應對。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吳楚兩國之間常有摩擦和衝突。
有一次,吳國派軍隊攻打楚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楚國的一些城池和土地。楚國上下大爲震驚,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其中一位大臣提出,吳國現在氣勢正盛,我們不宜與之正面硬拼,應當採取迂迴戰術。他建議楚國軍隊先佯裝敗退,讓出一些土地給吳國,讓吳國軍隊產生輕敵之心,然後再尋找機會進行反擊。
楚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楚國軍隊開始撤退,每次都只退一小段距離,給吳國一種他們很容易就能繼續推進的假象。
吳國的將領們看到楚國軍隊不斷敗退,而且每次只退那麼一點點,心中不禁得意起來,以爲楚國軍隊不堪一擊,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地進攻。
然而,楚國軍隊其實是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着最佳的時機。當吳國軍隊逐漸深入楚國腹地,遠離了自己的補給線時,楚國軍隊突然發動了猛烈的反擊。
此時的吳國軍隊由於過於輕敵,且戰線過長,補給困難,頓時陷入了困境。楚國軍隊趁勢反攻,一舉收復了之前失去的土地,還讓吳國軍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這正是對“進寸退尺”的完美詮釋。楚國以退爲進,表面上看似節節敗退,實際上是在誘敵深入,最終實現了反敗爲勝。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不能一味地蠻幹,而要懂得運用策略和智慧,有時候適當的退讓和妥協,是爲了更好地前進。就如同《老子》中所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在複雜的局勢中,懂得靈活應變,方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同時,吳國的失敗也警示我們,不可因一時的勝利而驕傲自滿,輕視敵人,否則很可能會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敗。
進寸退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