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不相能

成語拼音

jī bù xiāng néng

積不相能成語解釋

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典故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後漢書·吳漢傳》:“子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不爲之備,終受制矣。”

成語典故

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派劉秀率軍同謝躬的軍隊一起去攻打在邯鄲稱帝的王郎。劉秀與謝躬向來不合。但劉秀很有心計,表面稱讚謝躬,請他配合打仗。謝躬的妻子提醒他要防範劉秀,因爲他們長期不友善。劉秀用計殺害了謝躬全家。

成語造句

他們兩人一直以來積不相能,經常因爲一些小事就發生激烈的爭執。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兩個權臣,分別是甲和乙。他們二人在朝堂之上明爭暗鬥,積不相能。 甲性格沉穩,足智多謀,但爲人有些高傲。乙則機智圓滑,善於籠絡人心。他們在國家的諸多事務上常常持有不同的觀點和主張,矛盾也因此日益加深。 起初,他們只是在朝堂上爭論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爭鬥逐漸蔓延到各個方面。甲所提出的建議,乙必定會從中挑刺;而乙想要推行的事情,甲也會想盡辦法加以阻攔。 有一次,國家面臨一場重大的危機,需要制定應對策略。甲提出了一套詳細的方案,認爲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然而,乙卻在朝堂上大肆抨擊甲的方案,說其中存在諸多漏洞和弊端。甲自然不甘示弱,他引經據典,據理力爭,指出乙的說法毫無根據。兩人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最終也未能達成一致的決策。 由於他們之間的爭鬥,導致國家的一些重要事務被擱置,發展也受到了阻礙。百姓們對此頗有怨言,但甲和乙卻依然我行我素,繼續他們的爭鬥。 又過了一段時間,邊境發生戰事,需要派遣一位得力的將領出徵。甲和乙都想推薦自己的心腹,爲此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他們在皇帝面前互相詆譭,使得皇帝也感到十分頭疼。 最終,皇帝忍無可忍,他意識到如果再任由甲和乙這樣爭鬥下去,國家將會陷入混亂。於是,皇帝決定採取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分別找甲和乙談話,嚴厲地批評了他們的行爲,並警告他們必須以國家利益爲重,停止這種無休止的爭鬥。 甲和乙在皇帝的威嚴下,不得不暫時收斂。然而,他們內心的積怨並沒有消除,只是表面上保持了平靜。 隨着時間的流逝,國家逐漸恢復了穩定和發展。甲和乙也意識到他們的爭鬥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最終,他們選擇放下過去的恩怨,共同爲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雖然他們曾經積不相能,但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還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爲國家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個人的恩怨應該放在次要位置,當面對共同的目標和責任時,我們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前進。

積不相能-成語圖片

積不相能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