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無據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jù

進退無據成語解釋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典故出處

《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這場複雜的商業競爭中,由於缺乏準確的市場判斷和有效的應對策略,導致自己進退無據,陷入了極爲艱難的境地。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經歷生動地詮釋了“進退無據”這個成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有一個名叫公孫瓚的人,他起初憑藉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謀,在亂世中嶄露頭角。公孫瓚擁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公孫瓚的決策卻開始出現偏差。他在與袁紹的爭鬥中,時而進攻,時而退縮,猶豫不決,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在一些關鍵戰役中,他本有機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卻因爲顧慮重重而錯失良機。 有一次,公孫瓚的部下建議他主動出擊,趁着袁紹軍隊立足未穩給予重擊。但公孫瓚卻擔心失敗後會失去已有的地位和勢力,猶豫不決,遲遲未能做出決定。而當袁紹的軍隊逐漸壯大,對他形成威脅時,他又慌亂地想要撤退,卻發現已經沒有了合適的退路。 與此同時,公孫瓚在治理自己的領地時,也未能採取有效的措施。他對百姓的疾苦關注不夠,導致民心漸漸背離。而他在對待下屬時,時而信任有加,時而又無端猜忌,使得內部人心惶惶。 就這樣,公孫瓚在戰場上和治理上都陷入了進退無據的困境。他既不能果斷地前進,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也不能穩妥地後退,守住自己已有的成果。最終,在袁紹的強大攻勢下,公孫瓚走向了覆滅。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公孫瓚的故事成爲了後人的一面鏡子。他的經歷警示着人們,在面對抉擇時,要有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決心,不能像無頭蒼蠅般進退失據。只有審時度勢,果斷行動,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形勢,不能堅定地做出選擇,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境,如同公孫瓚一般,在歷史的塵埃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進退無據-成語圖片

進退無據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