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辱臣死

成語拼音

jūn rǔ chén sǐ

君辱臣死成語解釋

封建禮教認爲,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

典故出處

《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爲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成語典故

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殺,乃分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成語造句

在古代那種封建禮教的環境中,君王若遭受恥辱,臣子往往會覺得君辱臣死,從而以死相報。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 這個國家的君王是一位年輕而有志向的君主,他一心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周邊的強國虎視眈眈,時常對其進行侵擾和挑釁。 在一次與鄰國的衝突中,由於大臣們的決策失誤,導致國家遭遇了慘敗。鄰國的軍隊長驅直入,直逼京城。君王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在朝堂之上,大臣們面面相覷,有的心懷愧疚,有的則在互相推諉責任。君王看着這一幕,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憤怒。這時,一位忠誠的大臣站了出來,他痛心疾首地說道:“陛下,此次戰敗,臣等難辭其咎。國家有難,君辱臣死,臣願傾盡所有,爲國家挽回尊嚴。” 這位大臣名叫李義,他平日裏就以忠誠和勇敢著稱。君王聽了他的話,深受感動,但也深知此次局勢的嚴峻。李義主動請纓,帶領一支敢死隊,決定深入敵後,打亂鄰國的部署。 在出發前,李義對敢死隊的成員們說道:“我們此去,九死一生,但爲了國家和君王,我們義無反顧。君辱臣死,這是我們的使命。”敢死隊的成員們個個熱血沸騰,他們抱着必死的決心,踏上了征程。 經過一番艱難的戰鬥和周旋,李義帶領敢死隊成功地在鄰國後方製造了混亂,爲國家的軍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君王趁機組織反擊,最終成功地擊退了鄰國的軍隊,保衛了國家的尊嚴。 然而,李義帶領的敢死隊卻幾乎全軍覆沒,李義本人也身受重傷。當他被擡回京城時,君王親自到他的牀前探望。李義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道:“陛下,臣幸不辱命。君辱臣死,臣死而無憾。”說完,便閉上了眼睛。 君王悲痛欲絕,他爲李義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追封他爲護國大將軍。從此以後,君王更加勤勉政事,廣納賢才,國家也日益強大。而“君辱臣死”這個成語,也成爲了這個國家臣民們心中的堅定信念,激勵着他們爲了國家的繁榮和尊嚴而不懈努力。這個故事也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爲了歷史長河中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君辱臣死-成語圖片

君辱臣死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