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乘之機

成語拼音

kě chéng zhī jī

可乘之機成語解釋

可以利用的時機。

典故出處

《晉書·呂纂傳》宜繕甲養銳,勸課農殖,待可乘之機,然後一舉蕩滅。”

成語典故

按宋南渡後亦未嘗無可乘之機。★清·趙翼《二十四史札記·卷二十六·和議》

成語造句

我們在行事時務必小心謹慎,不給敵人任何可乘之機。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中,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大臣名叫石厚。他一心想要獲取更高的權力和地位,於是常常與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勾結,密謀着如何篡奪衛國的政權。 衛國的國君察覺到了石厚等人的不軌企圖,但一時之間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來制止他們。石厚深知國君對他們有所防範,也一直在尋找着可乘之機。 有一天,衛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邊界衝突。石厚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便在背後煽風點火,極力慫恿國君出兵攻打鄰國,企圖讓衛國陷入戰爭的泥沼,從而趁亂實現自己的陰謀。 然而,衛國中有一位忠誠而睿智的大臣名叫子產,他一眼就看穿了石厚的陰謀詭計。子產極力勸阻國君不要輕易出兵,他引經據典,向國君分析當前的局勢,指出此時出兵並非明智之舉,很可能會讓衛國陷入危險之中。 國君在子產的勸說下,開始猶豫不決。但石厚卻不甘心自己的計劃落空,他繼續在國君耳邊鼓吹戰爭的好處,並且編造各種謊言來迷惑國君。 最終,國君還是在石厚的蠱惑下決定出兵。戰爭的結果正如子產所預料的那樣,衛國陷入了困境,國內局勢動盪不安。 石厚見時機已到,便與他的同謀者們發動了政變,企圖奪取衛國的政權。但他們的行徑遭到了衛國百姓和其他忠誠大臣的強烈反對。 在關鍵時刻,子產挺身而出,帶領着正義之士與石厚等人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經過一番艱難的較量,子產成功地挫敗了石厚的陰謀,將他和他的同謀者們繩之以法,恢復了衛國的穩定和秩序。 衛國經過這次風波後,國君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感慨地說:“若不是子產及時識破石厚的可乘之機,我們衛國恐怕早已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從此,國君更加倚重子產等忠誠的大臣,努力治理國家,讓衛國逐漸走向繁榮昌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心懷不軌之人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要給他人留下可乘之機,同時也要像子產一樣,敢於挺身而出,維護正義和國家的穩定。

可乘之機-成語圖片

可乘之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