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而穿井
成語拼音
- kě ér chuān jǐng
渴而穿井成語解釋
- 比喻事先沒準備,臨時纔想辦法。
典故出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成語典故
- 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西漢·劉向《說苑·奉使》
成語造句
- 平常不做好準備,等到事到臨頭纔想辦法,就如同渴而穿井,往往會來不及。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國。這個國家的君王平日裏只顧着貪圖享樂,對國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生活並不怎麼上心。
大臣們多次進諫,希望君王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等關乎民生的大事,但君王總是不以爲然,將這些建議當作耳旁風。
有一年,天氣異常炎熱,長時間沒有下雨,土地乾裂,莊稼枯萎。百姓們面臨着嚴重的旱災,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們紛紛向君王請求開倉放糧,並組織人力去尋找水源,以緩解旱情。
然而,君王卻依舊沉迷於酒色之中,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直到城中的井水都幾乎乾涸,人們喝水都成了大問題,君王這才慌了神。
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這時他才意識到平日裏沒有未雨綢繆,做好準備工作是多麼愚蠢的行爲。
“現在我們該怎麼辦?”君王焦急地問道。
大臣們無奈地搖頭嘆息,其中一位大臣痛心疾首地說:“大王啊,您早該聽我們的建議,重視水利建設,如今到了這般田地,纔想起要解決水源問題,這豈不是渴而穿井嗎?就如同平時不積累財富,等到要用錢的時候才發現兩手空空啊!”
君王懊悔不已,但此時後悔已經無濟於事。最終,百姓們在這場旱災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國家也因此陷入了混亂和危機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前瞻性和規劃性,不能等到問題出現了才臨時抱佛腳。就像“渴而穿井”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到口渴的時候纔想到去挖井,已經太晚了。我們應該在平時就做好充分的準備,未雨綢繆,這樣才能在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從容應對,避免陷入困境和危機之中。同時,也提醒着那些統治者們,要時刻關注百姓的生活和需求,積極採取措施保障人民的福祉,否則最終會自食惡果,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我們應當引以爲戒,不斷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渴而穿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