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足適屨
成語拼音
- kè zú shì jù
刻足適屨成語解釋
- 屨麻制的單底鞋。按照鞋的大小來削自己的腳。比喻主次顛倒。
典故出處
-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我們不能總是以固定的模式去應對多變的情況,否則就像刻足適屨,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製造更多麻煩。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有一位年輕人,他非常執着於擁有一雙合腳的鞋子。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興高采烈地去集市買鞋。他在鞋鋪中精挑細選,終於看中了一雙十分滿意的鞋子。他試了試,感覺稍微有點大,但他實在太喜歡這雙鞋的樣式了,便還是決定買下來。在準備離開集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要量一下自己腳的尺寸,以便回去看看是否真的合適。然而,他一摸口袋,發現自己忘記帶量腳的尺子了。
他急忙對賣鞋的人說:“我忘記帶尺子了,我得回家去取,等我一下。”賣鞋的人感到很詫異,說道:“你爲何不直接試試這雙鞋合不合腳呢?何必多此一舉回去拿尺子呢?”年輕人卻固執地搖搖頭說:“那怎麼行,我一定要用尺子量過才放心。”說完,他便急匆匆地往家跑去。
等他氣喘吁吁地拿着尺子趕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鞋鋪也關門了。他站在那裏,懊惱不已,嘴裏喃喃自語道:“我怎麼這麼糊塗啊,就爲了回去拿個尺子,結果把鞋子給弄丟了。”周圍的人聽到他的話,都紛紛搖頭,覺得他實在是太愚蠢了。
這個年輕人本想做到完美,卻因爲過於死板地追求用尺子量腳這種方式,而忽略了直接試鞋這個更簡單有效的方法,最終落得個空手而歸的下場。這正如《淮南子·說林訓》中所說:“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他的行爲就是典型的刻足適屨,爲了遷就不合適的外物,而不合理地改變自己,結果卻適得其反。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懂得靈活應變,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式去做,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吸取教訓,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時,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不能過於死板和固執,否則就會像這位年輕人一樣,爲了一雙鞋子而鬧出笑話,甚至可能會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因爲這種刻足適屨的思維而遭受更大的損失。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刻足適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