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渴穿井

成語拼音

lín kě chuān jǐng

臨渴穿井成語解釋

穿打。臨到口渴時纔想到鑿井。比喻事到臨頭纔想辦法。

典故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平時不做好準備工作,等到事情緊急時才匆忙應對,這無異於臨渴穿井,往往會導致失敗。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莊辛的大臣。他所在的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國王開始變得驕傲自滿,沉迷於享樂,不再關心國家大事,對一些潛在的問題也視而不見。 莊辛看到國家逐漸出現了一些衰敗的跡象,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國王進諫,提醒國王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能等到問題嚴重了纔去想辦法解決。可是國王卻不以爲然,認爲莊辛是在危言聳聽,國家現在一片繁榮,怎麼可能會有危機呢。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國家的一些弊端逐漸積累。周邊的一些諸侯國看到這個國家的國王如此昏庸,開始蠢蠢欲動,試圖侵犯。終於,有一天敵國來襲,國家陷入了戰亂之中。百姓們驚慌失措,軍隊也因爲長期缺乏訓練而戰鬥力不足。 此時的國王才如夢初醒,他懊悔不已,想起了莊辛曾經的勸告。於是,他急忙派人去請莊辛回來,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解決眼前的困境。莊辛回到王宮後,對國王說:“大王,您之前不聽我的勸告,如今纔會陷入如此狼狽的境地。這就如同臨渴穿井,等到口渴了纔去挖井,已經太遲了。” 國王慚愧地低下了頭,請求莊辛幫助自己挽救國家。莊辛開始積極地出謀劃策,他一方面組織百姓進行抵抗,一方面和其他大臣一起想辦法增強國家的實力。經過衆人的努力,國家終於逐漸擺脫了危機,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總是等到問題出現了纔去想辦法解決,而應該在平時就做好充分的準備,防患於未然。就像“臨渴穿井”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如果我們平時不注重積累和準備,等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無法有效地應對困難。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這樣才能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臨渴穿井-成語圖片

臨渴穿井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