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跡原情

成語拼音

lüè jì yuán qíng

略跡原情成語解釋

撇開事實不談,從情理上原諒。

典故出處

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

成語典故

萬一幸而遇着寬厚的道德家,有時也可以略跡原情,許他一個烈字。★魯迅《墳·我的節烈觀》

成語造句

在處理這件糾紛時,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略跡原情,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斷。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官員。他爲人正直,才華出衆,但卻因爲性格耿直而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李賢在處理一件政務時,與一位權貴產生了分歧。那權貴心胸狹隘,對李賢懷恨在心,於是便捏造了一些罪名,誣陷李賢。這些罪名看起來證據確鑿,一時間,李賢陷入了困境,面臨着被嚴懲的危險。 然而,負責審查此案的官員中有一位名叫張遠的人。張遠深知李賢的爲人,他沒有輕易地相信那些表面的證據,而是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仔細查閱各種資料,走訪相關人員,試圖還原事情的真相。 在調查的過程中,張遠發現了許多被人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逐漸拼湊出了一幅與權貴所描述完全不同的畫面。原來,李賢是被冤枉的,那些所謂的證據都是權貴精心設計的圈套。 張遠沒有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他略跡原情,根據實際情況去推究李賢的本心和初衷。他明白李賢一心爲公,絕不是那種會做出違法亂紀之事的人。最終,張遠頂着巨大的壓力,將真相呈報給了上級,爲李賢洗清了冤屈。 這件事情過後,李賢對張遠感激涕零,而張遠也因爲他的公正和睿智受到了人們的敬重。他的行爲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美談,讓大家明白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不能僅僅根據表面的跡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像張遠一樣,略跡原情,去探尋事情的本質和真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看似確鑿的表象,但我們不能盲目跟從,而要學會略跡原情,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和判斷,這樣才能避免冤枉好人,也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正如古人所云:“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真正的答案。

略跡原情-成語圖片

略跡原情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