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不仁
成語拼音
- má bì bù rén
麻痹不仁成語解釋
- 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覺。
典故出處
- 明·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爲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作爲一名醫生,面對患者的痛苦,絕不能有麻痹不仁的態度,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
成語故事
- 你所提供的成語存在錯誤,正確的成語應該是“麻木不仁”。以下是根據正確成語創作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李華的人,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
李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日子雖然平淡但也安寧。然而,隨着國家局勢的變化,戰爭的陰影逐漸籠罩了這片土地。戰火紛飛,百姓們流離失所,生活陷入了無盡的苦難之中。
一開始,李華對周圍發生的一切感到震驚和痛心,他看到同胞們遭受苦難,內心充滿了同情。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日復一日的悲慘景象讓他逐漸變得有些麻木。他不再像最初那樣感同身受,對於他人的痛苦似乎也習以爲常,彷彿失去了那份本應有的悲憫之心。
有一次,李華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因飢餓而暈倒,周圍的人紛紛伸出援手,試圖幫助老人。然而,李華卻只是冷漠地看了一眼,便自顧自地走開了。他的這種行爲被一位智者看到了,智者嘆息道:“此人已然麻木不仁,忘卻了人性中的善良與憐憫。”
智者找到李華,對他說:“你可還記得曾經的你,對他人的苦難充滿關懷?如今爲何變得如此冷漠?”李華卻不以爲然地說:“這世界上苦難的人太多了,我又能做什麼呢?”智者搖搖頭,說道:“勿以善小而不爲,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也能給他人帶來希望。倘若人人都如你這般麻木不仁,這世間還有何溫暖可言?”
智者引用歷史上諸多心懷慈悲之人的事蹟,如古代的仁人志士,他們在艱難困苦中依然堅守善良和正義,盡力去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李華聽後,陷入了沉思。
經過智者的一番教誨,李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麻木下去,不能讓自己的心變得堅硬如石。從那以後,他努力改變自己,重新找回那份丟失的善良和憐憫。當他再次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不再冷漠地走開,而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華髮現自己的內心變得充實而溫暖,他也深刻地體會到,只有保持一顆善良而敏銳的心,不變得麻木不仁,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他的轉變,也影響了身邊的許多人,讓更多的人懂得了善良和憐憫的力量。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變化的世界裏,我們都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逐漸變得麻木不仁,要始終保持那份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他人的關愛。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纔會更加美好。
麻痹不仁-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