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舉細故
成語拼音
- máo jǔ xì gù
毛舉細故成語解釋
- 毛瑣碎;細故小事。指煩瑣地列舉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典故出處
-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治有大體,不當毛舉細故;令在必行,不當徒爲文具。”
成語典故
- 而猶禽視息息,行屍走肉,毛舉細故,瞻前顧後,相妒相軋。★清·梁啓超《南學會序》
成語造句
-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不能總是糾結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像毛舉細故般浪費時間和精力,而應該抓住關鍵和重點。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張元的官員。
張元爲人極爲嚴苛,對待下屬和百姓常常吹毛求疵,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過錯或事情。他總是過度關注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和瑣事,然後以此來評判和指責他人。
有一次,一位百姓因爲在集市上不小心碰倒了一個攤位上的小物件,這本是一個無心之失。然而,張元得知後,卻不依不饒,非要將這件事放大,甚至要對這位百姓進行嚴厲的懲罰。他完全不顧及百姓的實際情況和無意之過,只是一味地抓住這個小小的“故”事不放。
還有一次,下屬在處理政務時,有一個小小的文書失誤,其實並不影響大局。但張元卻如獲至寶,開始長篇大論地指責下屬,甚至揚言要給予重罰。他這種毛舉細故的行爲,讓下屬們整日提心吊膽,工作時戰戰兢兢,生怕稍有不慎就會引來他的責難。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元的這種作風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不滿。百姓們怨聲載道,認爲他過於苛刻,沒有一點寬容之心;下屬們也對他頗有怨言,覺得在他手下工作毫無樂趣和動力可言。
終於,有一位智者站出來,對張元的行爲進行了批評。他引用歷史上的事例,說明過於關注細枝末節而忽略大局的危害。他說:“昔日齊桓公不計較管仲一箭之仇,任用他爲相,最終成就霸業;而那些一味揪住小錯不放的人,往往會失去人心,導致國家的衰敗。大人您如今毛舉細故,看似嚴謹,實則是在阻礙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啊。”
張元聽後,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做法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從此,他努力改變自己,學會了寬容和理解,不再一味地毛舉細故。國內的氛圍也逐漸變得和諧起來,各項事務也得以順利開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像張元一開始那樣,總是抓住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和小事不放,而應該有大局觀,懂得取捨和寬容。否則,我們可能會陷入無盡的糾結和煩惱之中,也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和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以史爲鑑,避免重蹈覆轍,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順暢和美好。
毛舉細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