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裏薄材

成語拼音

mián lǐ bó cái

綿裏薄材成語解釋

力量小,沒有什麼才能。常用作謙詞。

典故出處

《漢書·嚴助傳》且越人綿裏薄材,不能陸戰。”

成語典故

在昔之懋勳明德,尚莫敢居,如臣之綿裏薄材,豈宜非據。(宋·王安石《乞免使相充觀察使第二表》)

成語造句

他看似能力出衆,實則在關鍵問題上總是暴露無遺,原來不過是綿裏薄材。

成語故事

你可能想說的是“綿裏藏針”。 以下是一個關於“綿裏藏針”的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官員名爲李義。他平日裏總是一副溫和友善、笑容滿面的模樣,讓人覺得他十分好相處。然而,在這看似溫和的外表下,李義卻有着旁人不易察覺的心思和手段。 當時的政治局勢頗爲複雜,各方勢力明爭暗鬥。李義憑藉着自己的圓滑處世,在朝中左右逢源,與許多人都保持着良好的關係。但實際上,他有着自己的野心和盤算。 一次,在關乎國家重大決策的討論中,一些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李義在一旁靜靜地聽着,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當衆人的意見逐漸明朗時,他纔不緊不慢地站出來,看似平和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話語聽起來合情合理,讓人一時間難以反駁。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的觀點中暗藏玄機,實則是在爲自己謀取利益。 他就如同那“綿裏藏針”一般,表面的溫和只是他的僞裝,而內心的針尖卻隨時準備刺向對他有利的方向。其他一些有識之士漸漸察覺到了李義的真面目,他們明白李義看似柔軟的表象下隱藏着不可小覷的力量。 在歷史的記載中,不乏這樣的人物。如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他在曹操、曹丕、曹叡等幾代君主面前都表現得忠心耿耿、恭順謙卑,如同柔軟的綿。然而,當時機成熟,他便展露鋒芒,如同藏在綿裏的針,一舉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綿裏藏針”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在與人交往中不能僅僅看表面現象,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些看似溫和無害的人,也許有着不爲人知的一面。同時,也告誡人們要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在適當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實力,做到柔中有剛、剛柔並濟。正如李義一樣,他的綿裏藏針之計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讓他獲得了不少好處,但最終也會被人識破。歷史的長河中,那些真正能夠留名青史的人,往往是既有智慧又有品德之人,而非僅僅依靠一些手段和僞裝。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秉持真誠與善良,避免成爲那“綿裏藏針”的虛僞之人。

綿裏薄材-成語圖片

綿裏薄材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