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保於信
成語拼音
- mín bǎo yú xìn
民保於信成語解釋
- 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典故出處
- 《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於信。’吾以信義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國家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做到施政公正,讓民衆感受到公平正義,如此才能民保於信。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信國。信國的國王英明睿智,他深知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離不開百姓的信任與支持。
這位國王一直致力於推行公正的法律和政策,對百姓許下的承諾必定會兌現。他經常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心聲,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並竭盡全力去解決。
有一次,信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國王心急如焚,他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最終,國王決定開倉放糧,救助受災的百姓。然而,這個決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質疑,他們擔心這樣會消耗大量的國家儲備,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
但國王堅定地說:“百姓們是國家的根基,我們必須在他們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我們對他們承諾了保障他們的生活,就一定要做到,民保於信,這是我們國家長久發展的根本。”於是,國王不顧反對,毅然實施了放糧的舉措。
百姓們得到了救助,對國王感恩戴德,他們更加堅定地支持國王和國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信國逐漸度過了難關,迎來了豐收的季節。
隨着時間的推移,信國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周邊的國家都知道信國有一位誠信的國王,百姓們生活幸福。許多人才和商人紛紛來到信國,爲信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國的繁榮昌盛持續了很長時間,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國王始終堅守的“民保於信”的理念。他以誠信治國,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正如《論語》中所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國的故事成爲了後世的典範,提醒着每一位統治者和領導者,只有以誠信對待百姓,保障他們的權益,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繁榮富強。這個故事也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民保於信”這一成語的重要內涵和意義,它所傳達的價值觀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磨滅。
民保於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