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時病俗
成語拼音
- mǐn shí bìng sú
憫時病俗成語解釋
- 指憂慮時俗。
典故出處
- 宋·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成語典故
- 如僕輩雖念此痛癢相關,不能無憫時病俗之意。★明·唐順之《答馮午山提學書》
成語造句
- 當今社會,各種問題紛繁複雜,需要我們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改變現狀,而非只是憫時病俗,空發感慨。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華的書生。他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上各種弊病和不良現象層出不窮。
張華自幼聰慧好學,飽讀詩書,對世間萬物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官員貪污腐敗,道德淪喪,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悲憤。
有一次,張華路過一個村莊,看到村民們因爲苛捐雜稅而生活艱難,甚至有些人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他心中一陣刺痛,意識到這個社會的病垢已經深深影響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決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一切。張華開始四處奔走,呼籲人們關注社會問題,倡導公平正義。他撰寫文章,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希望能夠喚起人們的良知。
然而,他的行爲卻遭到了一些權貴的打壓和排擠。他們認爲張華是在擾亂社會秩序,試圖破壞他們的既得利益。但張華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堅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確的事情。
在艱難的環境中,張華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他不斷地與不良現象作鬥爭,努力推動社會的進步。雖然他的力量很渺小,但他的精神卻感染了許多人。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努力逐漸有了成效。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響應他的呼籲,共同爲改善社會現狀而努力。百姓們也漸漸覺醒,意識到自己應該爭取更好的生活。
儘管社會的變革並非一蹴而就,但張華的行動就像一顆火種,點燃了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憫時病俗,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不衰。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張華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關注社會、批判時弊,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鬥。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讓我們明白,面對社會的種種問題,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變。正如張華一樣,哪怕力量微薄,但只要堅持,就一定能爲社會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憫時病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