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無餘子

成語拼音

mù wú yú zǐ

目無餘子成語解釋

餘子其他的人。眼裏沒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典故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成語典故

聽他口氣,已是目無餘子。★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

成語造句

他在學術討論中總是固執己見,絲毫不考慮他人的觀點,完全是目無餘子的做派。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年輕人叫張華。張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聰慧過人,且心高氣傲。 張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紀輕輕便聲名遠揚。然而,隨着名氣的增長,他逐漸變得驕傲自負起來。他總覺得自己才華出衆,無人能及,看其他人都覺得不如自己,常常表現出目無餘子的態度。 一次,張華受邀參加一個文人聚會。在聚會上,許多文人雅士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吟詩作對,各展風采。但張華卻對其他人的表現不屑一顧,覺得他們的作品都平淡無奇,自己纔是最優秀的。當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時,張華不僅不虛心聽取,反而嘲笑對方見識淺薄。 聚會中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他看出了張華的傲慢。在交流中,這位學者委婉地提醒張華要保持謙遜,不能過於自負。然而,張華卻完全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這種目無餘子的態度讓他漸漸失去了很多朋友。人們都不願意和一個如此傲慢的人交往。而且,由於他的自滿,他在學術上也逐漸停滯不前,不再有新的突破。 直到有一天,張華遇到了一件事情,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當時,他參加了一場重要的學術辯論。在辯論中,他遇到了一個對手,這個對手的觀點新穎獨特,論據充分,讓張華一時難以反駁。張華這才意識到,原來世界上還有如此優秀的人,自己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這次事件後,張華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往。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因爲傲慢而失敗的例子,比如驕傲自大的龐涓,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他意識到自己的目無餘子是多麼的可笑和愚蠢。 從那以後,張華努力改變自己,放下了驕傲自負的心態,變得更加謙遜和好學。他開始主動與他人交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自己。慢慢地,張華的才華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他也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友誼。 張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才華,都不能目無餘子,驕傲自滿。只有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這句話,以謙遜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目無餘子-成語圖片

目無餘子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