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齊

成語拼音

liáng yǒu bù qí

良莠不齊成語解釋

莠:狗尾草,很象穀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

典故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成語典故

明朝時期,田藝蘅《留青札記》中記載:元朝時稱人以郎、官、秀爲等第,“秀”是最高級別,“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時稱鄙人爲“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齊就是不郎不秀,稱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語造句

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仔細甄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各種各樣的人。 這個小鎮雖然不大,但卻十分熱鬧繁華。其中有一些人勤勞善良,靠着自己的雙手努力生活,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平凡而又充實的日子。比如老張,他是個老實巴交的農夫,總是盡心盡力地照料着自己的那幾畝田地,年年都能有個好收成。還有李鐵匠,他手藝精湛,打造出來的農具結實耐用,深受大家的喜愛。 然而,在這個小鎮中也存在着一些品行不端之人。有個叫王五的,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是偷雞摸狗,就是惹是生非。還有個叫趙六的,專門欺詐那些老實善良的百姓,弄得大家怨聲載道。 有一段時間,小鎮上來了一羣陌生人。他們看起來良莠不齊,有的看起來很正直可靠,有的卻賊眉鼠眼,讓人覺得不懷好意。其中有一個人叫劉七,他表面上很和善,還經常幫助別人,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家漸漸發現劉七其實是個心懷叵測的人。他利用大家對他的信任,暗中勾結王五和趙六等人,在小鎮上幹起了各種壞事。他們一起鬨擡物價,擾亂市場秩序;他們還合謀陷害那些正直的人,試圖把小鎮搞得烏煙瘴氣。 老張和李鐵匠等正直的人們發現了他們的陰謀,決定聯合起來對抗這些惡勢力。他們收集證據,揭露劉七等人的真面目。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讓大家看清了這些人的真實嘴臉。 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劉七等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安寧。而經過這件事,大家也更加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人羣中,真的是良莠不齊,不能僅憑表面現象就輕易相信一個人。必須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才能真正分辨出一個人的好壞。這個小鎮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人們要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表面善良,實則心懷不軌的人所矇蔽。

良莠不齊-成語圖片

良莠不齊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