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
成語拼音
- nán jú běi zhǐ
南橘北枳成語解釋
- 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居然表現迥異,真可謂是南橘北枳。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晏子。
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楚國當時國力強盛,楚王自視甚高,聽聞晏子要來,便想故意刁難他一番,以顯示楚國的威風。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故意讓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這個小門進入。晏子見狀,不卑不亢地說:“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的官員無奈,只好改請晏子從大門進入。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者。”晏子回答道:“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就能遮天蔽日;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像下雨一樣;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又說:“既然這樣,那爲何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呢?”晏子從容回答:“我們齊王派遣使者,各有不同的規矩,那些有賢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有賢明君主的國家,無能的人就派他出使到無能的國家,我是最無能的,所以就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楚王聽了,一時無言以對,但心中仍然不服。
後來,楚王設宴招待晏子。在宴席上,兩個官吏綁着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故意問:“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着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結出的果實又大又甜;如果把它移植到淮河以北,就會變成枳樹,結出的果實又小又澀。這是因爲水土不同啊。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吧。”楚王聽了,尷尬不已,只好笑着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子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榮譽。而“南橘北枳”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它告訴我們,環境對於事物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不同的環境可能會導致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結果。同時,也提醒我們在評價他人或事物時,不能忽視環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就如同晏子所說的齊國人,在齊國是良民,到了楚國卻變成了盜賊,環境的改變導致了他們行爲的變化。這個成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讓我們懂得要客觀地看待各種現象和問題。
南橘北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