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辯
成語拼音
- néng yán shàn biàn
能言善辯成語解釋
- 能善於。形容能說會道,有辯才。
典故出處
-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纔靈壁之戰,項王遣使徵佈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王馳還……破項王必矣。”
成語典故
- 而且伶牙俐齒,能言善辯。★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成語造句
- 在那場激烈的辯論賽中,他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讓人充分見識到了他能言善辯的風采。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名叫晏嬰的人物,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而聞名於世。
晏嬰生活在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面臨着諸多複雜的局勢和外交挑戰。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國國君和大臣們聽聞晏嬰身材矮小,便想借機羞辱他一番。
當晏嬰來到楚國都城的城門口時,楚人故意不開大門,只開了旁邊一個小門讓他進去。晏嬰站在門口,不卑不亢地說道:“這是狗洞,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就從這個洞進去。”楚國的官員們無奈,只好打開大門讓他堂堂正正地進入。
見到楚王后,楚王又想刁難他,問道:“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出使?”晏嬰從容回答:“齊國人才濟濟,只是我們齊國有個規矩,賢能的人出使賢能的國家,不肖的人出使不肖的國家,我最不肖,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楚王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迴應。
在宴席上,楚王又讓人綁着一個齊國的罪犯經過,以此來嘲笑齊國治安不好。晏嬰卻神色自若地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只是葉子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水土不同啊。現在這個人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盜,難道是楚國的水土使他變成這樣的嗎?”楚王和大臣們被晏嬰的言辭所折服,再也不敢輕易地羞辱他。
晏嬰憑藉着他的能言善辯,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利益,在複雜的外交場合中游刃有餘。他的智慧和口才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他的事蹟也被人們銘記。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可以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巧妙化解危機,爲自己和國家爭取到有利的局面。正如同晏嬰,以其卓越的辯才,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能言善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