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口鳴舌

成語拼音

nòng kǒu míng shé

弄口鳴舌成語解釋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典故出處

南朝梁·任昿《奏彈範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討論問題時,他總是強詞奪理,弄口鳴舌,讓大家很是反感。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名爲梁國的小國中,有一位名叫李三的謀士。 李三本是個出身貧寒之人,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言善辯,逐漸在梁國的朝堂上嶄露頭角。然而,他的心思並不純正,總是妄圖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更高的權力和財富。 當時,梁國的國君正爲與鄰國的爭端而煩惱不已。李三看準了這個機會,開始在國君面前弄口鳴舌。他故意誇大鄰國的威脅,聲稱若不採取強硬的措施,梁國將面臨滅頂之災。他巧舌如簧,將一些原本微不足道的矛盾說得極其嚴重,使得國君心中的憂慮不斷加重。 在朝堂之上,李三更是頻繁地與其他大臣爭論,他的言辭激烈且充滿煽動性。許多大臣原本有着理性的看法和建議,但在李三的攪和下,朝堂陷入了混亂和爭執之中。 李三還私下裏拉攏一些官員,組成自己的小團體。他們沆瀣一氣,對那些與他們意見不合的正直大臣進行排擠和打壓。 有一位名叫張正的大臣,他爲人正直,對李三的所作所爲極爲不滿。張正多次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指出李三是在故意挑撥是非,擾亂朝綱。然而,李三卻反咬一口,誣陷張正是在通敵叛國。 國君在李三的蠱惑下,漸漸失去了判斷力,開始對張正產生懷疑。最終,張正被罷官流放。而李三則趁機掌握了更多的權力。 但好景不長,梁國在李三的錯誤引導下,與鄰國的關係急劇惡化,最終引發了一場戰爭。由於梁國國力本就弱小,又在錯誤的決策下倉促應戰,結果一敗塗地。 此時的國君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被李三的弄口鳴舌所矇蔽,導致了國家的災難。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梁國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弄口鳴舌之人,憑藉巧言令色或許能得逞一時,但終究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不爲讒言所惑。

弄口鳴舌-成語圖片

弄口鳴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