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口鸣舌
成语拼音
- nòng kǒu míng shé
弄口鸣舌成语解释
-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典故出处
- 南朝梁·任昿《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讨论问题时,他总是强词夺理,弄口鸣舌,让大家很是反感。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梁国的小国中,有一位名叫李三的谋士。
李三本是个出身贫寒之人,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逐渐在梁国的朝堂上崭露头角。然而,他的心思并不纯正,总是妄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更高的权力和财富。
当时,梁国的国君正为与邻国的争端而烦恼不已。李三看准了这个机会,开始在国君面前弄口鸣舌。他故意夸大邻国的威胁,声称若不采取强硬的措施,梁国将面临灭顶之灾。他巧舌如簧,将一些原本微不足道的矛盾说得极其严重,使得国君心中的忧虑不断加重。
在朝堂之上,李三更是频繁地与其他大臣争论,他的言辞激烈且充满煽动性。许多大臣原本有着理性的看法和建议,但在李三的搅和下,朝堂陷入了混乱和争执之中。
李三还私下里拉拢一些官员,组成自己的小团体。他们沆瀣一气,对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合的正直大臣进行排挤和打压。
有一位名叫张正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对李三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张正多次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指出李三是在故意挑拨是非,扰乱朝纲。然而,李三却反咬一口,诬陷张正是在通敌叛国。
国君在李三的蛊惑下,渐渐失去了判断力,开始对张正产生怀疑。最终,张正被罢官流放。而李三则趁机掌握了更多的权力。
但好景不长,梁国在李三的错误引导下,与邻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引发了一场战争。由于梁国国力本就弱小,又在错误的决策下仓促应战,结果一败涂地。
此时的国君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李三的弄口鸣舌所蒙蔽,导致了国家的灾难。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梁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弄口鸣舌之人,凭借巧言令色或许能得逞一时,但终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为谗言所惑。
弄口鸣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