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連蹈海
成語拼音
- lǔ lián dǎo hǎi
魯連蹈海成語解釋
-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後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典故出處
- 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傑,李耳出關。”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秦昭王有稱帝的野心,派秦國軍隊攻打趙國,齊國人魯仲連以利害勸說趙魏兩國大臣,阻止秦昭王稱帝,並表示如果秦昭王稱帝,他就跳海而死。秦軍敗退後,趙國的平原君拿出千金酬謝他,他拒不接受。
成語造句
- 在面對那不可違背的原則和尊嚴被踐踏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瞭如同魯連蹈海般的壯舉,以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奇人名叫魯仲連。
當時,秦國日益強大,不斷蠶食其他諸侯國的領土。秦軍圍困了趙國的邯鄲,趙國形勢危急。魏國派了新垣衍去勸說趙國尊秦王爲帝,以求解圍。魯仲連得知此事後,主動求見新垣衍。他憑藉着自己的雄辯之才和深刻的洞察力,痛斥了尊秦爲帝的荒謬想法,指出這樣做只會讓秦國更加肆無忌憚地侵略各國。新垣衍被魯仲連說得啞口無言,最終放棄了勸說趙國的念頭。
經過趙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和其他諸侯國的援助,秦軍最終撤退,邯鄲得以解圍。魯仲連因爲他的傑出表現和高尚品德,贏得了趙國上下的敬重和讚譽。
然而,魯仲連卻並不留戀功名利祿。他認爲,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不願意接受趙王的賞賜。他選擇了離開趙國,繼續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後來,齊國的田單準備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魯仲連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給守城的燕將。信中言辭懇切,分析了戰爭的利弊和燕將的處境,最終成功地說服燕將放棄抵抗,聊城得以不戰而降。
魯仲連一生致力於排解各國的紛爭,爲正義而戰。他的行爲和思想,體現了他對自由、正義和和平的堅定追求。
然而,在那個戰亂頻繁、世事無常的時代,魯仲連也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悲哀。他看到各國之間的爭鬥永無止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自己的努力似乎也無法改變這一切。最終,魯仲連選擇了蹈海而死,以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失望和對自由的終極追求。
魯仲連的“蹈海”之舉,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魯連蹈海”這個成語的深刻內涵,那就是在面對困境和無奈時,寧死不屈,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他的故事激勵着後人,在面對艱難險阻時,要有勇氣和決心去追求正義和自由,不隨波逐流,不苟且偷生。儘管魯仲連已經逝去,但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照耀着後人前行的道路。
魯連蹈海-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