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
成語拼音
- pāi àn ér qǐ
拍案而起成語解釋
-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來。形容非常憤慨。
典故出處
-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聽到他如此顛倒黑白的言論,大家再也無法忍受,其中一人拍案而起,當場予以駁斥。
成語故事
-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官員,他以公正廉潔、執法如山而聞名於世。
包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聰慧好學,心懷正義。通過自己的努力,包拯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
包拯爲官期間,不懼權貴,堅決維護法律的公正和百姓的利益。當時,京城中有一位位高權重的大臣,其親屬仗着他的權勢,在地方上爲非作歹,欺壓百姓,掠奪他人財物,百姓們敢怒不敢言。
包拯得知此事後,決定要徹查到底。然而,在調查的過程中,包拯遇到了重重阻力。這位大臣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試圖阻撓包拯的調查,甚至對包拯進行威脅和利誘。
但包拯絲毫不爲所動,他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在收集了充分的證據後,包拯在公堂上義正言辭地陳述了罪犯的罪行。然而,罪犯卻毫無悔改之意,還試圖狡辯。包拯怒不可遏,猛地拍案而起,大聲喝道:“證據確鑿,你還敢抵賴!國法森嚴,豈容你等肆意踐踏!”他的聲音如洪鐘般響亮,震人心魄。
最終,罪犯得到了應有的懲處,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對包拯的公正和勇敢敬佩不已。
包拯的拍案而起,不僅彰顯了他的剛正不阿和凜然正氣,也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他的事蹟告訴我們,在面對不公和邪惡時,要有挺身而出、堅決鬥爭的勇氣和決心,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讓百姓安居樂業。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包拯這樣敢於拍案而起的仁人志士還有很多。他們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爲了正義和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正是因爲有了他們,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拍案而起-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