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異己
成語拼音
- pái chú yì jǐ
排除異己成語解釋
- 排擠、清除和自己意見不同或不屬於自己集團派系的人。
典故出處
- 《晉書·殷顗傳》顗見江績亦以正直爲仲堪所斥,知仲堪當逐異己,樹置所親。”
成語典故
- 明年諸葛恪被殺後,孫峻、孫林兄弟相繼專權,更加殘暴,排除異己,淫污宮廷。(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十章)
成語造句
- 在某些組織中,個別領導者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惜採用各種手段排除異己,這種行爲嚴重破壞了團隊的和諧與發展。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政治風雲變幻莫測。
當時,朝堂之上有一位權臣甲,他手握重權,野心勃勃。甲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開始不擇手段地排除異己。
甲深知,在朝堂之中,有許多官員秉持着正義和原則,對他的專權和胡作非爲表示不滿。這些人成爲了他眼中的“異己”,是他實現絕對權力路上的絆腳石。
有一位剛正不阿的官員乙,他爲官清廉,一心爲百姓謀福祉,常常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指出甲的種種過錯。甲對乙恨之入骨,決定先拿乙開刀。他先是在皇帝面前誣陷乙,編造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說乙心懷不軌,企圖謀反。皇帝在甲的讒言迷惑下,漸漸對乙產生了懷疑。
接着,甲又暗中指使自己的黨羽,收集乙所謂的“罪證”。這些“罪證”大多是僞造的,或者是對乙正常行爲的惡意曲解。然而,在甲的操縱下,這些“罪證”卻被呈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龍顏大怒,下令將乙革職查辦。
乙被罷官後,甲仍不罷休。他害怕乙日後有機會東山再起,繼續對乙進行迫害。最終,乙含冤而死,全家也受到牽連。
此後,朝堂之上人人自危,那些原本敢於直言的官員們,看到乙的悲慘下場,都噤若寒蟬,不敢再對甲的行爲提出任何異議。
甲的排除異己之舉,使得朝堂失去了公正和清明。國家的治理陷入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甲的惡行終究無法長久掩蓋。隨着時間的推移,皇帝逐漸察覺到了甲的真實面目,以及國家因甲的專權而陷入的困境。最終,皇帝下定決心,剷除了甲及其黨羽,爲那些被甲冤枉迫害的忠臣平反昭雪。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排除異己這種惡行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只有廣納賢言,包容不同的聲音,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排除異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