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見側出
成語拼音
- páng jiàn cè chū
旁見側出成語解釋
- 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表現的形象。
典故出處
-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僞斜平直各相乘除。”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這篇文章的觀點新穎獨特,論述角度豐富多樣,常常能在不經意間旁見側出,給人以深刻的啓發。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城鎮裏,生活着一位名叫李進的文人。李進出身貧寒,但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壯志,渴望通過自己的才學改變命運。
李進成年後,憑藉着出衆的文采,在當地漸漸有了些名氣。一次,鎮上的富商舉辦了一場文會,邀請衆多文人雅士參加,李進也在受邀之列。
文會之上,衆人吟詩作對,好不熱鬧。富商爲了增添趣味,提出了一個命題,讓大家以此創作詩詞。衆人紛紛絞盡腦汁,想要一展才華。
李進在思考之時,並未急於動筆,而是仔細觀察着周圍人的神態和表現。他發現有些人表面上自信滿滿,實則腹中空空;有些人則是故作深沉,其實並無真才實學。而真正有才華的人,往往不事張揚,卻能在關鍵時刻一鳴驚人。
李進心中有了想法,他揮筆寫下了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沒有直接闡述主題,而是從旁側入手,通過描寫周圍的景象和人物的反應,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命題的深刻理解。
當李進的作品被展示出來時,衆人先是一愣,隨後細細品味,不禁紛紛叫好。有人稱讚道:“此詩看似迂迴,實則觀點鮮明,真是旁見側出,妙不可言!”
經此一事,李進的名聲更加響亮。後來,他被舉薦入朝爲官。
在朝堂之上,李進也秉持着旁見側出的處事風格。面對複雜的朝政問題,他不盲目跟風,而是從多個角度觀察分析,提出獨到的見解。
有一次,朝廷爲了一項重大決策爭論不休。大臣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李進沒有立刻加入爭論,而是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回到朝堂後,李進向皇帝進言,他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主張,而是通過講述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所面臨的困境,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決策的利弊。皇帝聽後,恍然大悟,最終採納了李進的建議,解決了難題。
李進這種旁見側出的智慧和方法,不僅讓他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更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尊重。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後世學習的典範。
旁見側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