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軾旁觀

成語拼音

píng shì páng guān

憑軾旁觀成語解釋

靠在車前橫木上旁觀。比喻置身事外。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辯論中,很多人選擇了沉默,只是憑軾旁觀,沒有發表自己的見解。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名叫衛鞅的年輕人,胸懷大志,對治國理政有着獨特的見解。他聽聞秦國國君秦孝公正在廣納賢才,意圖變法圖強,於是毅然前往秦國。 秦孝公對衛鞅的到來充滿期待,多次與他深入交談,探討國家的發展之路。衛鞅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的主張,包括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等等。然而,這些變革觸動了秦國衆多貴族的利益,他們紛紛表示反對,在朝堂上爭論不休。 在這個關鍵時刻,秦國的一些大臣選擇了憑軾旁觀。他們既不明確支持衛鞅的變法,也不強烈反對,只是靜靜地觀察着局勢的發展,權衡着自己的利益得失。 其中有一位老臣名叫甘龍,他在秦國爲官多年,位高權重。甘龍認爲祖宗之法不可變,變法會引發動盪,危及國家的穩定。但他沒有直接與衛鞅發生激烈的衝突,而是在一旁觀望,試圖等待變法出現問題時再出手阻止。 然而,秦孝公最終被衛鞅的雄才大略和堅定決心所打動,毅然決定支持變法。在變法的推行過程中,秦國逐漸強大起來,軍隊戰鬥力增強,農業生產繁榮,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那些曾經憑軾旁觀的大臣們看到變法帶來的顯著成效,開始改變態度。有的主動向衛鞅示好,表示願意支持變法;有的則依然心存疑慮,但也不敢再公開反對。 而衛鞅在變法中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不顧個人安危,堅決推行新法。最終,秦國憑藉着這場變法,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爲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憑軾旁觀的大臣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因爲缺乏堅定的立場和擔當,最終只是成爲了這場偉大變革的旁觀者,而沒有成爲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猶豫和觀望,也讓他們錯失了在秦國崛起過程中建功立業的機會。

憑軾旁觀-成語圖片

憑軾旁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