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損八傷
成語拼音
- qī sǔn bā shāng
七損八傷成語解釋
- 形容損傷慘重。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後面伏兵齊起,這索超便有三頭六臂,也須七損八傷。”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那次激烈的爭鬥之後,身體狀況變得很差,可謂是七損八傷。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戰亂紛飛的時期,有兩個相鄰的國家,分別是趙國和魏國。趙國的國君一心想要擴張領土,增強國家的實力,於是不顧大臣們的勸阻,決定對魏國發動戰爭。
戰爭一開始,趙國憑藉着強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迅速佔領了魏國的一些城池。然而,魏國也並非等閒之輩,他們迅速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兩國陷入了長期的僵持和激烈的戰鬥之中。
趙國的軍隊在前線長時間作戰,士兵們疲憊不堪,糧草供應也逐漸出現問題。而魏國則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民衆的支持,不斷對趙國軍隊進行偷襲和騷擾。
趙國的一位將領名叫李牧,他深知這樣下去趙國必將陷入困境。他多次向國君進諫,希望能夠改變戰略,先休整軍隊,補充糧草,再做打算。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國君根本不聽,反而斥責李牧膽小怯懦。
隨着戰爭的持續,趙國的軍隊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創。士兵們傷亡慘重,有的失去了胳膊,有的失去了腿腳,可謂是七損八傷。原本強大的趙國軍隊,如今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魏國看準時機,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趙國軍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節節敗退,丟失了之前佔領的所有城池。
最終,趙國不得不求和,結束了這場災難性的戰爭。趙國的國君在戰後反思自己的錯誤決策,後悔不已。這場戰爭讓趙國國力大損,百姓生活困苦,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盲目衝動。否則,很可能會像趙國一樣,落得個七損八傷的下場。
七損八傷-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