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量等觀
成語拼音
- qí liàng děng guān
齊量等觀成語解釋
- 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同等量齊觀”。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對於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形式,我們應該拋棄偏見,像對待自己熟悉的事物一樣,做到齊量等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齊國,有一位智慧超羣的官員叫公孫弘。
公孫弘出生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勤奮和聰慧,一步步在官場上嶄露頭角。當時,齊國正處於一個變革的時期,各種問題紛繁複雜。
有一次,齊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糧食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朝廷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然而,在分配糧食的過程中,卻出現了爭議。一些官員認爲,應該按照家庭人口的多少來分配糧食,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家庭都能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另一些官員則主張按照土地的多少來分配,他們認爲擁有更多土地的家庭,在平常年份也有更多的收成,理應在災年承擔更多的責任。
公孫弘在瞭解了雙方的觀點後,並沒有急於表態。他深入災區,親自走訪了許多百姓家庭,瞭解他們的實際情況。經過一番調查,他發現無論是按照人口還是按照土地分配,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
最終,公孫弘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案。他認爲,在分配救災糧食時,不應單純依據某一個標準,而應該綜合考慮家庭人口、土地數量、勞動力狀況等多個因素,做到齊量等觀。他向衆人解釋道:“如同天地對待萬物,沒有偏私之心,我們對待受災的百姓,也應一視同仁,不因其貧富貴賤、人口多寡、土地有無而有所區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讓每一個受災的百姓都能感受到朝廷的關懷和溫暖。”
公孫弘的方案得到了實施,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百姓們對朝廷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後來,在處理其他政務時,公孫弘也始終秉持着齊量等觀的原則,不偏袒權貴,不歧視平民,爲齊國的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時光流轉,公孫弘的事蹟被後人傳頌,“齊量等觀”這個詞也逐漸流傳開來,成爲了人們對於公平、公正對待事物的一種美好期許。它提醒着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以客觀、全面的視角去分析和處理,不偏不倚,給予每一個人或事物應有的尊重和對待。
齊量等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