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急敗壞
成語拼音
- qì jí bài huài
氣急敗壞成語解釋
- 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荒張或惱怒。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渡,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衆人面前被指出錯誤後,立刻變得言語無狀,行爲失控,那副氣急敗壞的樣子讓人很是無奈。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名叫衛鞅的人,他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在這亂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負。經過一番努力,他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在秦國推行變法。
衛鞅的變法舉措觸動了許多舊貴族的利益,他們對衛鞅恨之入骨,卻又礙於秦孝公的支持,無法直接阻止變法的進行。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秦國在變法的推動下日益強大,國力蒸蒸日上。那些舊貴族們眼見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受到威脅,愈發坐立不安。
其中,有一位名叫甘龍的大臣,他在朝堂上向來地位頗高。如今,他覺得自己的權力被衛鞅一點點削弱,心中的怒火燃燒得越來越旺。
終於,在一次朝會上,甘龍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怒。他不顧禮儀,當着秦孝公的面,對衛鞅的變法進行激烈的抨擊,言辭激烈,毫無顧忌。
衛鞅卻不慌不忙,據理力爭,闡述變法帶來的種種好處。秦孝公聽後,更加堅定了支持變法的決心。
甘龍見自己的反對毫無作用,頓時氣急敗壞。他臉色漲紅,雙眼圓睜,聲音也變得尖銳起來。在朝堂上大聲指責秦孝公被衛鞅迷惑,不顧國家的根本。
秦孝公見甘龍如此失態,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將甘龍貶爲庶民。甘龍本想維護自己的利益,卻因一時的氣急敗壞,落得如此下場。
而衛鞅的變法得以繼續推行,爲秦國日後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切不可氣急敗壞,失去理智。只有保持冷靜,才能更好地應對問題,找到解決之道。
氣急敗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