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轍

成語拼音

qiān gǔ yī zhé

千古一轍成語解釋

指自古相同。

典故出處

清·周亮工《書影》卷六後村所謂‘諂諛以求悅,揣摩以幸中’,千古一轍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歷史的發展總有其規律,在許多方面,王朝的興衰似乎都呈現出一種相似性,正所謂千古一轍,令人深思。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王朝興衰更替,其軌跡常常驚人地相似,正所謂“千古一轍”。 且說那秦朝,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他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本欲建萬世之基業。然而,繁重的賦稅、嚴苛的律法以及無休止的勞役,讓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胡亥繼位,他不僅沒有改弦更張,反而變本加厲,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開了反秦的序幕,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曾經強大無比的秦帝國,在短短數年間便土崩瓦解。 再看隋朝,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但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好大喜功,頻繁發動戰爭,開鑿大運河,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他三徵高句麗,勞師糜餉,使得國力銳減,民怨沸騰。最終,各地起義軍紛紛崛起,隋王朝也走向了滅亡。 秦朝和隋朝,這兩個大一統的王朝,都曾有過輝煌的開端,卻因統治者的暴政和濫用民力,導致民心思變,最終落得個短命而亡的結局。這其中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明朝末年,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明神宗在位期間,長期怠政,朝政腐敗,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苦。加之天災不斷,民不聊生。雖然後來崇禎皇帝力圖重振朝綱,但積重難返,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涌,外有後金(清)的虎視眈眈。最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 從古至今,這些王朝的興衰榮辱,無一不是在向後人訴說着同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治者若不恤民情,不顧民生,一味地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必然會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也是“千古一轍”的真諦所在。唯有以民爲本,施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使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千古一轍-成語圖片

千古一轍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