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不精
成語拼音
- bó ér bù jīng
博而不精成語解釋
-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典故出處
- 《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成語典故
-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衆,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衆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衆當官後,在公務之餘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爲《左氏春秋》作注。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註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一位經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注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爲經書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着聽課,後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準備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衆的注本後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衆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注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注了。
成語造句
- 他什麼都學,涉獵廣泛,然而卻只是博而不精,沒有一項特別精通的技能。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年輕人叫李明。李明從小就對各種知識和技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熱衷於學習琴棋書畫、天文地理、兵法謀略等等,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領域。
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這些學問,每一樣都有所涉獵,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有一次,當地的官員舉辦了一場才藝比賽,李明滿懷信心地參加了。在琴藝環節,他雖然能夠完整地彈奏一曲,但技巧上明顯不如那些專門鑽研琴藝的人精湛;到了下棋比賽時,他開局還不錯,但在關鍵時刻卻因爲對一些複雜局面的處理不夠精準而敗下陣來;在天文地理知識問答中,他雖然知道很多基礎知識,但對於一些深入的問題卻無法給出準確而詳細的解答。最終,李明在這場比賽中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
他開始反思自己,意識到雖然自己廣泛地學習了各種知識和技能,但每一項都只是淺嘗輒止,沒有真正深入地去鑽研和精通。就如同《荀子·勸學》中所說:“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自己就像那梧鼠,雖有多種技能,卻都不精通,最終也難有所成。
從那以後,李明決定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他不再追求廣泛的涉獵,而是選定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兵法謀略,專心致志地鑽研起來。他日夜苦讀兵書,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並且親自到戰場上實踐和驗證自己所學的理論。
經過多年的努力,李明終於成爲了一名精通兵法的傑出人才。他在戰場上運用自己精湛的謀略,屢立戰功,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博而不精固然可以讓我們瞭解很多知識,但要想真正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必須要有專注和精通的精神。只有在某個領域深入鑽研,不斷積累和提升,才能成爲真正的行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博而不精-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