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之毀

成語拼音

qiú quán zhī huǐ

求全之毀成語解釋

毀毀謗。一心想保全聲譽,反而受到了毀謗。

典故出處

《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成語典故

既熟慣,便更覺親密;既親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毀。★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成語造句

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他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結果遭受了求全之毀,內心備受煎熬。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賢的才子,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文章詩詞無一不精,在當地頗有名氣。 李賢成年後,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進入仕途。因其才華出衆,爲人正直,很快便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不斷得到升遷。 然而,隨着官職的升高,李賢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與日俱增。他一心想要爲百姓謀福祉,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些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但也觸動了一些權貴的利益。 那些權貴們開始在背後對李賢指指點點,惡意中傷。他們抓住李賢改革中的一些小瑕疵,大肆渲染,試圖抹黑他的形象。 而李賢身邊的一些朋友,原本對他充滿期待和讚賞。但當李賢未能完全滿足他們心中的理想化形象時,也開始對他產生了不滿和抱怨。 李賢陷入了左右爲難的境地。他爲了實現心中的理想,盡心盡力,卻未曾料到會遭遇如此多的誤解和指責。 在一次朝堂辯論中,李賢因爲堅持自己的觀點,與一位位高權重的大臣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那位大臣懷恨在心,聯合其他對李賢不滿的人,向皇帝進讒言,誣陷李賢有不臣之心。 皇帝起初對這些讒言半信半疑,但架不住衆人的輪番詆譭,漸漸地對李賢失去了信任。最終,李賢被罷官免職,流放他鄉。 李賢在流放途中,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自己一心爲公,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黯然神傷。他深知自己遭遇的正是“求全之毀”。人們總是對他人有着過高的期望和要求,一旦未能達到,便心生怨恨,加以詆譭。 後來,新皇帝登基,爲李賢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名譽和官職。但經歷了這番波折的李賢,已不再像從前那般鋒芒畢露。他更加懂得了爲人處世的分寸,也明白了“求全之毀”的無奈和悲哀。

求全之毀-成語圖片

求全之毀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