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成語拼音

qiú rén dé rén

求仁得仁成語解釋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典故出處

《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成語典故

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成語造句

他一生都在爲幫助他人而努力,從未計較個人得失,最終求仁得仁,贏得了衆人的尊敬和愛戴。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伯夷的仁人志士。 伯夷出生於貴族之家,本可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卻心懷天下,對百姓的疾苦深感同情。當時,周朝興起,商朝衰敗,周武王決定興兵伐紂。伯夷認爲,以臣子的身份去討伐君主是不合道義的。 然而,周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最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爲了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決定隱居於首陽山中,不再食周粟,靠采薇爲生。 在山中的日子艱苦異常,可伯夷從未有過絲毫後悔。他堅信自己所追求的仁道,即便生活困頓,也矢志不渝。有人曾勸他順應時勢,出山爲官,享受榮華富貴。但伯夷堅決拒絕,他說:“吾志在求仁,今雖貧苦,然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時光流轉,伯夷和叔齊的身體日漸衰弱。最終,他們在飢寒交迫中離開了人世。但他們堅守仁義的精神,卻流傳於世,成爲後人敬仰的典範。 後世的諸多學者和仁人志士,在提及伯夷叔齊時,無不感慨他們求仁得仁的堅定信念。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對仁義的執着追求,讓“求仁得仁”這個成語成爲了一種精神的象徵。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當社會動盪,道德淪喪之時,人們總會想起伯夷叔齊的故事,從中汲取力量,堅守內心的善良和正義。他們的事蹟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堅定地追求自己認爲正確的道路,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做到問心無愧,因爲我們求仁得仁,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求仁得仁-成語圖片

求仁得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